您现在所在位置: 防控知识
疫情防控的术语解析

一、风险地区

1、高风险地区:一般是指累计新冠病例超过了50例,同时十四天内是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2、中风险区域:14天以内有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合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未超过50病例;共合计确诊的病例超过50例,14天之内未未发生聚集性疫情。

3、低风险地区:没有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或连续14天都无新增加确诊新冠病例。

防控方案明确以县()为单位,依据人口、发病情况综合研判,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明确分级分类的防控策略。低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策略,中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高风险地区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

即使在低风险地区,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型地方也是防控的重点。因此,在新版方案中,突出分类指导,细化重点场所、机构、人群防控措施,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后,学校、托幼机构复课复园后,养老机构、残障人员福利机构等特殊机构落实防控措施。

分区分级防控需要建立在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的基础上。风险分级会随着病毒学(监测技术和试剂)、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对新冠病毒及其疫情传播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而动态调节。

二、重点地区

1.重点管控地区是指:通常所说的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行政区域,或指已经出现疫情地区。

2.重点管控地区管理措施:从管控指令下达日期以后该地区来()人员一律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限至来()沈后满14天,期间进行2次核酸检测;管控指令下达日期之前14天内该地区来()人员要进行1次核酸+14天健康监测工作。

3.重点关注地区是指:重点管控区所在的地市除重点管控区以外的行政区域。

4.重点关注地区管理措施:从防控指令下达日开始,该市来()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来返后要第一时间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并健康监测14天。

5.重点管控地区是已经出现疫情,重点关注地区是还没证实有病例出现,但是有在验证中的。

三、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1.封控区

1)划分标准:

(1)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所在小区及活动频繁的周边地区可划为封控区。

(2)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造成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且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也可将相关区域划为封控区。

2)封控区可精准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3)解除标准:

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封控:

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为阴性;

解封前2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2.管控区

1)划分标准: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具有一定传播风险,且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将相关区域划为管控区。

2)管控区可精准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管控区内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立即转为封控区。

3)解除标准:

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封控:

(1)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2)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为阴性;

(3)解控前2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3.防范区

1)划分标准

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2)解除标准

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

四、接触者

1.什么是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4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4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密切接触者:

1)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2)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

3)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诊疗活动的医护人员;

4)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5)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

6)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的人员;

9)现场调查人员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简称次密切接触者,这类人群是指与密切接触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

如果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乘坐过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则属于一般接触者。

2.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其管控措施有什么区别?

密切接触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第八版)的相关规定,密切接触者将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此期间的第14714天需分别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隔离后开展7天的日常健康监测,并在第2天和第7天各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次密切接触者:根据相关规定,次密切接触者先实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如前7天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其所接触的密切接触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为阴性,则解除隔离,日常健康监测期间必须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会议、会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动, 原则上在结束日常健康监测前不离开所在县(市、区)。

一般接触者:对于这部分人群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做一次核酸检测,自我健康监测14天,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 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接触史。

五、红码、黄码和绿码含义

通过绿、红、黄三色健康动态码进行人员分类管理。

1.红码标准

1)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实施居家(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未满14天的治愈出院确诊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

3)来自疫情特别严重的湖北省和其他高风险地区的人员;

4)正在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人员;

5)其他需要纳入红码管理的人员。

2.黄码标准

1)体温37.3℃及以上或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干咳、咳痰、鼻塞、咽痛、气促、呼吸困难)、身体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关节酸痛)、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结膜出血等临床表现之一的人员;

2)来自疫情中风险地区的人员;

3)14天内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密切接触,如搭乘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居住在同一楼栋单元等情况;

4)其他需要纳入黄码管理的人员。

3.绿码标准

1)除红码、黄码标准以外的其他人员;

2)列入我省疫情防控白名单人员。

六、新冠确诊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别

1.新冠确诊者是指核酸检测呈阳性,或未打疫苗者抽血化验,血清抗体也呈阳性,并且有典型的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干咳、咽痛、嗅觉减退等,或有CT影像学诊断支持,这一类患者是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

2.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会出现临床症状,进展为确诊病例,也可能一直不出现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者。但是不管是新冠肺炎的确诊者,还是无症状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能将新冠病毒传染至普通人群,所以均需要进行隔离治疗。

3.新冠确诊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别在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即没有发热、干咳、咽痛、嗅觉减退等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并且胸部CT也看不到新冠肺炎典型的磨玻璃改变,唯一能确定其感染新冠病毒的依据是核酸检测呈阳性。而新冠肺炎的确诊需要临床表现的支持,所以将这一类感染者划分为无症状感染者。

4.当出现确诊病例时,有接触史的人群均要做核酸检测,以排除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可能,一般间隔24小时以上,两次核酸检验结果都呈阴性者,才可以排除新冠病毒的感染。只有严格把控传染源,才能避免病毒流向健康人群。

七、居家监测和居家隔离

居家健康监测和居家隔离面向的人群不同,居家隔离针对暴露后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比如来自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本地中高风险地区及封控区域的人群等,而居家健康监测则针对风险较低人群。

1.居家健康监测是待在家里,在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管理下是可以和家人同吃同住的,居家健康监测尽量非必要不出门,如果确实要出门,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居家隔离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被观察人足不出户,有单独房间居住,房间内不能使用和其他房间共通的中央空调,应当准备医用外科口罩、消毒纸巾、84消毒液等消毒剂、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垃圾桶。居家隔离要求相对独立的一个居住空间,尽量不要和家人有过多的重叠和接触,最好是要有独立的卫生间,如果居家隔离没有条件的话,实际上还是要执行一个集中隔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