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北十月的一个清晨,一支水下机器人湖试小队迎着破晓的晨光,紧张而铿锵的走在去往松花湖码头的路上。深秋时节,松花湖已是寒意逼人,但并没有影响队员们开展试验的热情,伴随着试验船马达的轰鸣声,他们开始了一天紧张而艰苦的试验工作。
不惧严寒
试验船几乎露天,甚至没有一个遮风避寒的船舱,寒冷肆意的侵袭着船上每个人,于是牙齿交响曲不停的在嘴巴里奏响,鼻涕也不由自主的参与进来。为了驱除寒意,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开起了玩笑。“哎,你们说,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像不像一条大鱼?”,“你还别说,真像,那我们不成打渔的了?”,“哈哈哈……”,“当年蒋院士(蒋新松)他们研究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的时候,是不是也冒着大雪在海边开展的水下试验?”……
不知不觉中,试验船已经到达了预定地点,队员们立即抖擞精神,展开了一天长达10余个小时的试验工作。寒意凛人,大家手被冻得通红,时不时有人搓着双手,不停向手里哈气。可最前面那个带头“干活”的几名党员却不以为然,他们的手粗糙、有力,迅速收放着光缆。项目负责人、试验队队长是一名老支部书记,在现场不仅指导传授科研上的经验,还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大家都铆足劲要干出成绩。
青年奋斗
试验队近30人,平均年龄仅30岁,很多都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人。进场之前,他们本以为,搞水下机器人就是在电脑前设计设计图纸,在实验室里做做实验,没想到还要进行湖试、海试,参加到艰苦而繁重的工程项目中。但是,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敬业表现诠释了新时代科研人的担当精神,无人喊苦、无人叫累。
为了确保试验进度,完成了白天的试验工作,晚上队员们回到驻地仍然要继续挑灯夜战。他们分析数据,讨论问题,总结不足,完善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最紧张的时候甚至连续几天昼夜不休。
试验队已经在松花湖奋战了40多天了,队员们都放弃了中秋、国庆假期,牺牲了与父母、妻儿、女友的团聚的时光,只能通过视频连线表达着自己的思念之情。当“冲锋号”响起,他们就又投身到紧张的“战斗”中,力求保质保速完成好重点科研任务。
精神传承
研究室传承以“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为内涵的“海人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积极奉献”的“长航程”精神,研发了长航程自主水下机器人等重要成果。而如今,“长航程”精神激励着研究室每一名科研人员为科研事业接续奋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尽管湖试过程充满艰辛,但是天道酬勤,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是项目的重要进展。40天里,试验队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攻坚克难,共计完成各试验科目120余条次,队员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在“海人精神”、“长航程精神”的激励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悬浮对接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
向海图强,走向深蓝,海洋机器人技术是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利器。在海洋机器人领域,水下自主对接和回收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湖试的重要进展只是第一步,未来,试验队将转战海上,推进研究成果在海上试验的验证,为新型海洋机器人继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