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外网 / 所内网
   首页 通知公告 所庆安排 所庆动态 作品展示 视频留影 图像记忆 所庆寄语 联系我们   
 
李伟平:博士生活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8-04-25 来源: 【字号:  

  2018年初收到了来自沈阳自动化所的快递,我非常激动,这是博士毕业16年来第一次接到研究所的来信。毕业后我曾多次回研究所看望老师、拜访同学,但从来没有正式接到研究所的来信。这封信是所长于海斌和党委书记桑子刚的约稿函,邀请我为六十周年所庆征文活动写稿。这是莫大的荣誉,一时思绪万千,要写的东西太多,落笔却又不知从何写起。

  沈阳自动化所是我曾经学习奋斗过四年的地方,是我打下重要学术基础的地方,也是留下无数美好回忆的地方:我在这里学习、生活、研究、成家、成长……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这里仅记录攻读博士期间的一些趣事。

  初到研究所

  我是1998年4月从东北大学硕士毕业后到沈阳自动化所的。此前已考取了所里的博士生,要到九月份入学,因此毕业后就先到所里参加工作。 

  刚到研究所,处处都感到新奇,这里有非常好的科研条件,仪器设备、大型软件等都是很多高校所没有的,而且实验室优秀成果非常多,令人羡慕。当时我的研究方向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具体研究工作流模型和流程优化问题,工作流是一种中间件,所以我实际做的方向是软件工程。这也是我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的研究方向。

  回想起来,在研究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参与的项目、撰写的论文,都是那么的重要,尤其是学习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能力,是我日后工作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深厚同学情

  我们博士生的基础课是在外校上的。在人事教育处徐芙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一行十四人去了向往已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离家在外,同学们没有杂事,每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课余也经常混在一起,因此我们这一届博士生同学关系特别亲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哈尔滨回来后搬进新建的研究生宿舍,有非常好的条件,即使放在20年后的今天,也属一流。我们依然经常聚会,讨论学术问题、探讨人生,不亦乐乎。

  有一次,新年晚会由师弟师妹们组织,我们是老生,中间集体溜出去聚餐,马越红老师不点名批评了我们,说“博士某班”如何如何。其实,那是因为有外地同学回沈阳,没有时间聚会,我们只好“开小差”。虽然对不起马老师,不过也凸显我们班同学的深厚情谊,从那以后,我们自称“博士某班”。其实我们班不只是表现在调皮捣蛋上,后来承担和组织了好几件事,博得了马老师的好感。她说,从没见过像我们这样团结的班级。最令我感动的是2002年1月我结婚的时候,同学们都来了,这段情谊,永远难忘。

  难忘师恩

  第一次见导师薛劲松先生,是在研究所东区R楼三楼他的办公室,那时我慕名去找他,想要报考他的博士生。薛老师很热情,经过交流,答应让我报考。我心情舒畅、倍加努力,并一鼓作气考上了。 

  记得薛老师给我们上课讲CIMS,他读为“西姆斯”,那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智能制造的概念和相关方法论,受益匪浅。进入实验室后,有一天薛老师找我去他办公室,给我讲解了资源受限调度问题以及如何在工作流中应用。从此,开启了我深入研究工作流和流程优化的大门。 

  有一次去清华大学参加重大基金项目评审会,薛老师带领朱云龙老师、李莉和我一起参加。清华大学是薛老师的母校,他走路很快,李莉师妹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后来知道薛老师曾是清华大学竞走队的队员。晚上好奇出去溜达,结果西安交大的人来交流,我开发的软件没有跑起来,薛老师很生气,但没有直接批评我,结果还是朱老师带我们集体去“谢罪”,感觉当时真是不懂事,眼睛里没有活儿,想起来还感到歉疚。

  许多年过去了,只要有机会回沈阳,我一定去看望薛老师,陪他聊聊天儿,看他日渐衰老,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儿。看到我们师兄弟的进步,他都很骄傲,我想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期盼,这种期盼某种意义上是我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薛老师不仅仅在学习上给我指导,在生活中帮助我更多,这是我终身难忘的。

  记得那次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课题组承担的重大基金项目交流会,我们从沈阳坐火车到了南京,同去的有于海斌老师和朱云龙老师。火车上,于老师一直在看一本英文的专业书,当时我非常佩服,老师不仅英文好而且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有一次于海斌老师给我们讲课,讲如何改进一个调度方法,具体内容早忘记了,如今只记得他那睿智的思路和风流倜傥。朱老师做决定很果断、雷厉风行,那股子劲头给我很多启示,甚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不自觉地模仿他的说话和动作。的确,老师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在学术上,在其他方面的言传身教同样重要。如今身为人师,我也非常注意和学生课外的交流,希望从多方面帮助他们。 

  除了导师的教导,还要感谢研究所对我的悉心培养。感谢研究室的宋宏、史海波、彭慧、张毅、张彦武、张建华等各位老师,特别感谢人教处的曹振藩、马越红和蒋运枫处长以及李德胜老师,感谢财务处的王忠祥老师,感谢所有关心、关怀和帮助我的人。

  学业传承

  研究所四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光。参与了一个重大基金项目、一个863项目和一个企业项目。虽然只涉及项目的不同阶段,但还是努力搞清楚项目全貌,并在其中一个点展开研究。我觉得博士生参与实际项目非常重要,可以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全方位历练自己。

  之后清华大学师从范玉顺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开启了在北京的打拼时光。目前在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情境感知服务和机器学习,也指导了多届研究生,在教学、科研方面力求全面发展。

  毕业多年,我时常注意研究所的消息,还关注研究所的公众号,看到沈阳自动化所的事业蒸蒸日上,也经常自豪地向身边人介绍所里的成就。机器人、先进制造、“蛟龙号”……可以说,研究所教给我最重要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祝愿沈阳自动化所越来越好!

  (注:原文有删减)

  作者简介:

  李伟平,男,1973年3月出生。1998年4月至2002年7月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并攻读博士学位,导师薛劲松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

 

关闭页面
2018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综合办公室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