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

蒋新松

  1931年8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从1980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4年,一生中为国家的自动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任所长后,蒋新松从国外机器人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我们的对策,提出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我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1979年11月,“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得到了中科院职能部门的初步认同。他组织队伍协同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于1985年12月作为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获首航成功。这一“突破口”的选择具有历史意义,为我国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本着“在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起点”的原则,在国家“七五”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大胆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地开发出系列的水下机器人产品,用于我国海上石油开发,解决了国家急需,,并出口国外。建成了国内唯一能提供水下机器人系列化产品的生产基地。 由于他在自动化领域的远见卓识,他被选定为863(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第一任首席科学家。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组织起了全国的机器人研究队伍。为了国家利益和对科学事业的追求,他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把原规划到2010年的水下6000米机器人研制目标,提前到本世纪内完成。潜深6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8月顺利地完成了太平洋深海性能试验,1997年5月在南太平洋成功地完成了海底探测任务。使中国拥有了海底勘测的技术手段,支持了由联合国准予的,15万平方公里的深水海域海底的探测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把我国的水下机器人技术推向了当今世界一流水平。 他的另一个成功之作是卓有成效的组织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攻关。 他还不断开辟我国机器人的研制及应用新领域,他创建了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成为国内唯一的机器人技术转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对外开放的学术交流基地。为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提出“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代产业模式,开创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新里程,现在,焊接机器人等产品已在国内大量企业中得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