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读《蒋新松传》有感

发布时间:2016-07-01

  一杯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涤荡人的灵魂。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蒋新松传»时,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那句豪迈的人生誓言: “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他用自己的生命完美地诠释了爱国的赤子之心。 

  «蒋新松传»这本书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了蒋新松院士匆匆走过的66个春秋,他用短暂的人生历程书写了光辉而绚丽的生命乐章。在蒋新松看来,他一生最大意义莫过于为祖国和科学献身,这是他毕生的追求。在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正是他这份伟大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体现在他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上。1931年蒋新松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的童年是在日寇占领、民不聊生的年代中度过的,国家的落后挨打激发了蒋新松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195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工企自动化专业,在大学里他争分夺秒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把自己同祖国和科学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毕业后,蒋新松如愿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走上了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的人生旅途。 

  爱国情怀体现在他永攀科技高峰上。在蒋新松的领导和规划下,沈阳自动化所率先在国内开展机器人学研究。1982年他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示教再现工业机器人。1985年他领导研制的“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海试成功。而后以RECON—IV为起点相继开发出我国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1986年在沈阳自动化所开工建设。在国家863计划实施后,蒋新松被聘任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他从国际发展前沿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高度思考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确定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智能机器人作为863自动化领域的两个前沿主攻方向。特别是他领导推动开展CIMS研究和应用,更显示出战略科学家的眼光,他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要把CIMS的发展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863 计划”研究发展的技术能为国有企业改变竞争态势提供技术手段,从而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他领导了潜深1000米的“探索者号”无缆水下机器人和潜深6000米的“CR—01”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CR-01”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和1997年两次在南太平洋海域实验获得成功,从而把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推向世界最高水平,跻身于世界机器人研究强国之列。 

  爱国情怀体现在他敬业创新上。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下,还是在科学春天的氛围中;无论是在挫折和打击的重负下,还是在成功与荣誉的光环里,蒋新松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对科学前沿的探索,没有中断过对科技问题的思考,一直无私地为国家科技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我国机器人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率先提出选择水下机器人作为中国发展机器人的“突破口”和攻坚目标。1979年11月,“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得到了中科院职能部门的初步认同。他组织队伍协同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于1985年12月作为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获首航成功。蒋新松在思想上不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方法上不断探求新知,把握科技发展前沿;行动上大胆尝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机器人的事业竖立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古语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蒋新松的一生正是这句名言的精彩写照。他满怀着新时期科学家的神圣使命感,以他敬业爱国的博大胸怀,为追求真理而勇于开拓、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奋斗精神,为我们每一位沈阳自动化所人乃至每一位从事科研事业的人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秉承“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沈阳自动化所精神,为沈阳自动化所的发展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财支部 邹长智) 


附件下载: